top of page

【英國國家美術館紀行 #12-3】范戴克(Sir Anthony van Dyck)英國肖像藝術之父(Pioneer of English Portraiture)

不同於前代英國宮廷肖像作品嚴肅正式的樣貌,范戴克筆下斯圖亞特宮廷(Stuart Court)貴族肖像,別具一股從容閒適、超然優雅的浪漫調性。現藏英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London)的《斯蓋亞院長肖像(Portrait of the Abbé Scaglia, 1634)》,描繪代表義大利薩伏依公國(Ducato di Savoia, 1416-1713)駐羅馬、巴黎、倫敦,以及代表西班牙斐力四世(Philip IV of Spain, 1605-1665)駐倫敦的外交官—伽薩略.亞歷山卓.斯蓋亞(Cesare Alessandro Scaglia, 1592-1641)—這位當時享譽歐洲的外交家、同時也是活躍的藝術鑑賞家與收藏家。畫中人物有如希臘羅馬古典雕像的悠舒姿態,斜靠背景的古典柱子,臉上莊重審視的神情與款式簡潔的袍服,顯示出這位外交家"具深刻智慧('a man with the keenest intellect', 17世紀時成功的藝術家兼外交官的巴洛克藝術大師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所描述)"的人格特質;畫中人物修長手部的優雅姿態與細膩描繪,與臉部同為畫面光線焦點,吸引觀者視線,暗示人物細致文雅的高尚品味。



(Above) Details from Portrait of the Abbé Scaglia, 1634, Sir 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此幅作品展現出由范戴克所開創、被後世稱為「崇高風格(Grand Manner或Grand Style)」的嶄新面貌:畫中人物以一種非正式的全身姿態入畫,呈現其優雅氣質,畫面巧妙置入希臘羅馬等古典文化相關的場景或配置(在本幅作品中是古典柱式),襯托畫面主人的文化涵養。這樣的構圖與風格深刻影響英國後世數百年的肖像藝術發展,啟發英國各時代肖像畫家與藝術大師,包括18世紀英國兩大肖像畫家─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院長暨皇家首席畫家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 1723-1792)、深受英國皇室喜愛並相繼委託繪製皇家肖像的天才畫家根茲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19世紀前半繼雷諾茲之後成為國皇家藝術學院第二任院長暨皇家首席畫家的羅倫斯(Sir Thomas Lawrence, 1769-1830),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享譽國際、定居倫敦的美國籍肖像大師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1856-1925;被譽為”當代范戴克('the van Dyck of our times')”)。


(Left) Lady Elizabeth Compton, 1780-1782, Sir Joshua Reynolds (1723-1792),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Right) Georgiana, Duchess of Devonshire, 1783, 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范戴克在其生涯”英國時期(English Period, 1632-1641)”的短短7年半時間,為英國王室貴族創作了多達400幅肖像畫;其作品揉合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華麗風格與流暢動感、畫家於”義大利時期(Italian Period, 1621-1627)”研習文藝復興繪畫大師堤香(Titian, active about 1506; died 1576)精湛的用色技法、以及范戴克自身對貴族般高雅品味的追求以及與生俱來、如詩般的細致美感,形成英國肖像藝術的偉大傳統,為英國肖像藝術奠定”崇高”與”優美”的藝術風範,成為其後數百年英國肖像畫家畢生所追求的美感境界。



  • 范戴克創作手法簡介:



1641年,在英王查爾斯一世(Charles I, 1600-1649)長達11年、擺脫國會制約的專權統治("eleven years' tyranny")頻臨崩解,”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 1642-1651)”爆發前夕,42歲的范戴克染病逝世,安葬於倫敦聖保羅座堂(St Paul’s Cathedral),英王為其樹立紀念碑,碑上銘文”安東尼‧范‧戴克─當他在世時,賦予了許多永恆的生命('Anthony Van Dyck – who, while he lived, gave to many immortal life')”;原墓穴及紀念碑均於1666年”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中隨舊座堂湮滅。


  • 范戴克自畫像《范戴克爵士(Sir Anthony van Dyck, 約1640年)》作品賞析


范戴克─這位來自歐洲”低地國(Low Countries)”、與其師魯本斯齊名的17世紀藝術家,以其高度才華為英國創造出生動展現英國人精神氣質的肖像資產。 2014年當1幅范戴克在世時最後完成的自畫像《范戴克爵士(Sir Anthony van Dyck, 約1640年)》要拍賣時,為了將這位英國肖像藝術之父的自畫像留在英國本土,由英國國立肖像美術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及藝術公共基金(Art Fund)共同向大眾發起捐款活動,其結果約10,000名個人共捐款144多萬英鎊,成為英國近百年來最成功的、將重要藝術品留在英國本土的大眾募款活動之一;另有來自數個私人信託基金、藝術公共基金、與英國國立肖像美術館共同出資;最後更因大眾踴躍捐款支持,引發英國國家彩券文化資產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出資6,343,500英鎊;總共籌得1,000萬英鎊為英國買下這幅肖像畫。本次活動亦另準備343,000英鎊,作為該作品2015年全國巡展經費。


  • 范戴克自畫像《范戴克爵士(Sir Anthony van Dyck, 約1640年)》畫框修復簡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