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英國國立美術館、15世紀北方文藝復興大師范艾克(Jan van Eyck, active 1422, died 1441)的曠世名作《阿諾菲尼肖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 1434)》,除了在藝術風格上的高度成就外,亦富含圖像學(Iconography)象徵意涵。
此畫是藝術史上神秘難解的謎團之一,例如男女主人肖像描繪對象是誰?整幅畫作意涵為何?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畫中人物普遍被認為是義大利商人喬凡尼‧亞瑞格‧阿諾菲尼(Giovanni de Arrigo Arnolfini)及其妻子喬凡娜‧瑟娜米(Giovanna Cenami)於結婚或訂婚時的肖像畫;直至1998年藝術史學者Lorne Campbell考證出男主人身分並非喬凡尼‧亞瑞格‧阿諾菲尼,而是其表兄─同樣來自義大利貿易城市盧卡(Lucca)阿諾菲尼(Arnolfini)經商家族的喬凡尼‧尼可萊‧阿諾菲尼(Giovanni di Nicolao Arnolfini, c. 1400 – after 1452);本幅作品也並非是結婚或訂婚肖像畫,藝術史學者Margaret Koster於2003年在藝術雜誌《Apollo》進一步研究發表:此件作品應是喬凡尼‧尼可萊‧阿諾菲尼為已逝愛妻─康絲坦莎‧特蓮妲(Costanza Trenta)─同樣來自義大利盧卡的知名”卡瓦列卡納提(Cavalcanti)”家族,所委製的悼念之作。
(Above) Details from The Arnolfini Portrait, 1434, Jan Van Eyck (active 1422; died 1441),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此幅”夫婦肖像畫(Double portrait)”完成於女主人年輕早逝的翌年,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在畫面上以象徵手法呈現此一”天人永隔”的意涵:如畫面上方吊燈靠男主人側的蠟燭是點燃的,而靠女主人側的蠟燭則已燃盡、徒留殘蠟;畫面後方的凸鏡周圍、繪製”基督受難(Passion of Christ)”及死後復活等共十個圓狀裝飾圖像中,描繪基督生前意象集中在男主人所在的左側、而描繪基督死後意象則集中於女主人所在的右側位置;畫面背景木製椅臂上奇誕的”人面、獅耳、蹄形”怪獸雕塑,不同於當時一般木製椅的獅形裝飾,是不尋常的存在,被安排在男女主人交疊雙手的上方位置,再次暗示死亡的噩耗實已分隔了畫面中男女主人的結合。
透過學者Margaret Koster對畫面圖像的詮釋,我們可以看到女主人沐浴在明亮的光線下、注視著男主人,其服裝的綠色與藍色,據西方歷史學者對中世紀色彩象徵學研究,皆象徵對丈夫”無限的愛”;相對於女主人為記憶中的”理想化”肖像,描繪男主人的肖像則為寫實筆法、真實可信,人物神情凝重,身著傳達哀悼的暗紫色及黑色服裝,舉起的右手象徵對妻子的誓言,永誌男主人對這位曾經是生命與生活中重要部份的摯愛妻子的追憶之情與永恆懷念。
畫家在畫面後方牆面以拉丁文留下的簽名─「范艾克於1434年在此(Jan van Eyck was here 1434)」、及其映照在鏡中的畫家身影,在此詮釋下也有了嶄新而更深一層的意涵:在象徵映照著身而為人、從生到死的短暫人生浮光掠影的鏡子上方,作為一位畫家,范艾克見證了其筆下所描繪的、曾經存在於此世間的真實,並以其無與倫比的天才,使之凝為永恆。
學者Margaret Koster作品解說 (見2’58”-10’10”段)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