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英國國家美術館紀行 #18】 《威爾登雙聯畫(The Wilton Diptych, 約作於1395-9年)》



《威爾登雙聯畫(The Wilton Diptych, 約作於1395-9年, 蛋彩、橡木(egg tempera on oak panel))》是為14世紀英王理查二世(1367-1400, 在位期為1377-1399)所作,為中世紀少數國際哥德藝術(International Style)傳世精品。《威爾登雙聯畫》創作者現已不可考,一般稱此位藝術家為「威爾登大師(the Wilton Master)」。 畫面描繪敬跪在左折內面前景的理查二世,由懷抱羔羊的”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 西元前1世紀-西元28-36年)”及兩位曾為英王的守護聖徒─手持金色戒指的”虔誠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 1003-1066)”以及手持箭的”殉教者艾德蒙(Edmund the Martyr, c. 841-869)”,共同託付給聖母;聖母位於右折內面,站在開滿花朵的天堂草地上,周圍環繞美麗的天使,手中懷抱聖嬰。活潑的聖嬰向前彎身,祝福著前方天使手持繪有英國守護聖人聖喬治(Saint George, c. 275/280-303)紅白十字紋章的皇旗,並將此一代表英國的旗幟授予理查二世。左折外面描繪白色雄鹿坐臥在草地上,頸上掛有金冠;白色雄鹿為英王理查二世的個人標誌,顯示此幅作品為理查二世的御用之物,可置於私人祈禱室或在旅途中隨身攜帶,作為個人祈禱之用。





這是一幅充滿象徵意涵及個人表徵的作品,主要彰顯理查二世作為君權神授的正統性與神聖性:


首先,畫面上的三位聖者皆與理查二世有密切關連,皆為理查二世於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尊奉的聖人。施洗者約翰是理查二世個人的守護聖人,理查二世保有施洗者約翰的聖物。兩位已逝的皇家守護聖人”虔誠者愛德華”以及”殉教者艾德蒙”與理查二世,三者皆為英王;三位國王同時覲見聖母與聖子的畫面,暗喻耶穌基督在降生為人後,首次顯露給外邦人(世人)”東方三賢士(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 東方三王)”的歷史時刻;而紀念”東方三賢士”朝拜耶穌的”主顯節(Epiphany)”,則同時是理查二世生日(1月6日),暗喻理查二世個人的神聖性。





右折外面的皇家徽章樣式,是理查二世的專屬紋章;該紋章同時結合”虔誠者愛德華”紋章─藍地上的金色十字架與五隻金鳥”(左側),以及理查二世祖父、宣稱具法國王室繼承權的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1312-1377)紋章(右側)─結合法國的藍地金鳶尾花、及其前代英王獅心王(Richard I, also known as Richard the Lionheart, 1157-1199)的三金獅紋章。由於理查二世在1395年後才開始啟用此一紋章,可以判定此幅作品成於1395年之後。其時理查二世已是近30歲左右的成年男子,然而畫面上的理查二世卻呈現10多歲的少年樣貌;一方面在彰顯理查二世於父親”黑王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 1330-1376)”英年早逝後直承皇太孫地位、並在10歲時祖父愛德華三世去世後繼承英國王位的正統性;另一方面強調理查二世在1381年爆發的「農民起義(Peasants' Revolt)」中,以年僅14歲的幼齡直接與叛軍首領談判,並最終平定內亂的早熟政治才能。



Details from Richard II presented to the Virgin and Child by his Patron Saint John the Baptist and Saints Edward and Edmund ('The Wilton Diptych'), about 1395-9, Unknown Artist (The Wilton Master),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或許是權力的遞嬗與爭奪在理查二世的宮廷中不斷上演,此幅作品中的政治宣傳意味亦甚濃厚。左折內面英王理查二世胸前、以及右折內面天使們胸前皆佩戴理查二世的個人標誌─白色雄鹿徽章,顯示諸位天使是理查二世的支持者及追隨者。理查二世與兩位前代聖者英王同列畫面中,傳達理查二世不僅克紹其父祖之”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世系,更是直承歷代英王的天命所在。雙折畫面中央視覺焦點所呈現的場景─左折英王理查二世彷彿正將象徵英國的皇旗敬獻給聖母與聖嬰,而右折天堂中的聖嬰亦彷彿正將英國皇旗授予理查二世,進一步昭示本幅作品的核心精神與重大時刻─自10歲的理查二世加冕為英王的登基之日起,這位年輕國王及其治下的英國,無時不處於聖母與聖子的庇護之下。




這是一幅優美地呈現出14世紀哥德藝術(Gothic Art)「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特色的作品。「國際風格」是從12世紀末至13世紀的哥德藝術發展而來,從著重細長柱身、細致拱肋、及輕盈花窗的裝飾性建築,發展到14世紀晚期,形成一種偏好流暢優雅線條、修長纖細形象、以及精緻質感的高雅品味。由於此時歐洲處於大一統拉丁教會之下,藝術家與各種思想在歐洲各國宮廷間彼此流通,形成在藝術品味上的共同愛好。同時統治波西米亞(Bohemia, 今捷克西區)、德國、義大利、及勃艮地(Burgundy, 今法國中部)的神聖羅馬皇帝(Holy Roman Emperor)查理四世(Charles IV, 1316-1378),即為「國際風格」主要推動者及贊助者之一;而經由查理四世之女”波西米亞的安妮公主(Anne of Bohemia, 1366-1394)”與英王理查二世的聯姻,「國際風格」也進入英國宮廷。如本幅作品中所呈現聖母及天使們的細致五官與纖柔體態,各種物像包括配飾、花朵、草地的精細描繪,以及各種珍貴質材的運用─包括繪製聖嬰金袍與畫面背景金色紋飾的黃金、以及繪製聖母及天使藍色衣袍的青金石(lapis lazuli)、與理查二世衣袍所用的朱紅(vermilion)等,在在呈現「國際風格」精緻品味。14世紀稍早的另一幅「國際風格」作品─義大利西恩那(Siena)畫家馬蒂尼(Simone Martini, c. 1284-1344)與梅米(Lippo Memmi, c. 1291 – 1356)所作的《天使報喜圖(The Annunciation, 作於1333年)》(現藏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The Uffizi Gallery, Florence)),亦呈現出此種纖細精美的宮廷風格。





雖然飽經政治上的鬥爭與對外用兵的動亂,理查二世治下的宮廷,卻開始發展出在文化及藝術方面的成就。如被譽為英國中世紀最傑出的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即在理查二世宮廷任職,此時英語真正成為詩歌與宮廷語言;理查二世也是第一位有肖像意識的英王,不同於前代英王僅以象徵式形象出現在藝術品中,他主動要求藝術家直接描繪/形塑他的真實樣貌在各類藝術委託中。除了《威爾登雙聯畫》中所呈現的年輕肖像外,現藏倫敦西敏寺的理查二世與其第一任妻子”波希米亞的安妮公主”的”雙棺(double tomb)”上的面部雕塑,即為理查二世於1395-96年的真實樣貌;其肖像呼應同時代文獻記載─一位極其俊美的國王(a “most beautiful king”)。



在《威爾登雙聯畫》作品中,理查二世與兩位前代殉教英王的並列,最終諷刺地預告了理查二世的悲慘下場。在終其一生與英國貴族集團的權力爭奪中,1399年,理查二世在遠征戰愛爾蘭的旅途中,被其叔父、亦是其初登王位時的攝政大臣”岡特的亨利(John of Gaunt, 1340-1399)”之子─亨利四世(Henry IV, 1367-1413)篡位,理查二世旋即被廢黜並去世,最終葬於理查二世早年在西敏寺為自己準備的雙棺中。理查二世成為金雀花王朝末代君王,而自其篡位者亨利四世開始,英國開啟另一段由金雀花王朝兩大分支─”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及”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之間,更劇烈的王位爭奪戰,史稱「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



Details from Richard II presented to the Virgin and Child by his Patron Saint John the Baptist and Saints Edward and Edmund ('The Wilton Diptych'), about 1395-9, Unknown Artist (The Wilton Master),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這位10歲登基,14歲平定農民叛亂,深信自己君權神授,備受上帝眷顧,最終卻失去王位、被囚而亡的國王,在200年後,由生活在結束玫瑰戰爭的”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時代、英國戲劇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寫入其《理查二世》作品中。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二世,被形塑成一位專斷獨行、性格矛盾、令人唏噓的悲劇人物。在莎士比亞《理查二世》劇作中,一段由”岡特的亨利”歌頌英國的台詞,形容英國為「漂浮在銀海中的寶石(This precious stone set in the silver sea)」,此一形象即出現在《威爾登雙聯畫》右折內面聖母與聖嬰前方天使所持紅白十字英國皇旗頂端的寶球中,後世因此推測莎士比亞可能看過這幅《威爾登雙聯畫》,這幅作品當時仍在英國皇家收藏中。



‧ 馬蒂尼與梅米《天使報喜圖(The Annunciation, 作於1333年)》作品賞析:


bottom of page